為規(guī)范成都市中和中學教育科研課題管理,堅持“問題即課題、研究即成長”的科研理念,依托市級課題,探索“教研培一體化”的實施路徑,引領教師走“讀寫研行”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推進我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fā)展,成都市中和中學市級課題《基于國際理解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歷史主題單元教學研究》開題論證會于3月31日上午在德政樓一會議室舉行。本次論證會特邀成都市歷史教研員、特級教師賴蓉輝老師和成都市教科院國際化與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劉旭老師兩位專家蒞臨現(xiàn)場指導。中和中學教科室葉見林主任、課題負責人成都市賴蓉輝名師工作室成員、成都高新區(qū)學科帶頭人范夢老師及課題組成員趙東琳老師、熊明媚老師、倪倩老師、李俊靈老師、陳卓老師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論證會由教科室龐明華老師主持。
會議伊始,主持人龐老師介紹了參加開題論證會的領導、專家和參會人員。成都市教科院國際化與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劉旭老師宣讀了課題立項通知書。
隨后,課題負責人范夢老師從本課題擬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核心概念的解讀、研究綜述、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實施的措施和進度這七個方面談了總體的設想和規(guī)劃。
接下來課題組成員趙東琳老師就本課題校本教材的研發(fā)和教學范式的探究做了具體翔實的介紹。
專家點評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成都市歷史教研員,工作室領銜人賴蓉輝老師對課題給出指導意見:一、核心概念要準確,是國際理解素養(yǎng)不是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二、內容要完整:開題缺乏必要的前期調查報告,也缺乏課題后續(xù)評價量表。三、目標不清晰:最終課題的著力點主要是促進國際理解素養(yǎng)的提升而非歷史學科素養(yǎng),界定不夠準確。四、既然課題組成員中有初、高中老師,不如把課題名稱改為“基于國際理解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中學歷史主題單元教學研究”。五、部分內容文字表述欠妥。賴蓉輝老師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仔仔細細、逐字逐句對開題報告進行了推敲,將所有思慮不周、表述不當之處盡數(shù)指出,賴老師的專業(yè)、嚴謹、認真,不但為課題指明了方向,而且也讓課題組成員受益匪淺。
接下來是成都市教科院國際化與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劉旭老師對課題給出指導意見:一、開題的重點是問題的提出,要講清楚這個課題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二、缺乏前期調查研究,不能確定教師、學生存在哪些不足,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研究需要注意教和學的雙向成長。三、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解讀以及其課程的設置,需要體現(xiàn)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到理解再到消除文化誤解,最終獲得符合主流價值的見解。四、對物化成果中的“校本教材”一欄,提出修改意見,建議改為“國家課程的校本實施方案”。劉老師用蝌蚪形狀、橄欖球形狀、紅酒杯形狀三個比喻分別形容開題報告、中期成果報告和結題報告的撰寫形式、側重點,手把手教會課題組成員該如何做好一個課題,如何規(guī)范地、有側重點地寫好相關報告。劉老師的匯通中外,風趣幽默,博學多識,都令課題組成員折服。
隨后,課題組范夢老師、趙東琳老師、倪倩老師等成員與兩位專家展開積極熱烈的互動與探討,在思維的碰撞交互中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組后續(xù)工作的實施路徑。
開題會在持續(xù)了整整兩個小時后圓滿結束。專家們悉心指導、一絲不茍,課題組成員準備充分、交流積極。會議氛圍輕松活潑,與會人員收獲滿滿,一群志趣相投的老師將為國際理解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主題單元教學研究獻計獻力,揚帆起航。
創(chuàng)科研高地,育課程自覺。成都市中和中學一直致力于為教師提供優(yōu)質的“科研文化”土壤,創(chuàng)新與實踐并行,教育科研氛圍日趨濃厚。學校培育教育科研文化意識、構建教育科研文化體系、形成教育科研文化風格,實現(xiàn)教育科研文化的有效管理。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那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此次市級課題的順利開題,標志著中和中學的教科研工作步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這將進一步鼓舞全體懷揣育人初心的中和逐夢人在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勇往直前。(陳海燕 通訊員 龐明華)
中和中學,市級課題開題論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