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奶奶,給我簽個名!”“為什么你的扎染像畫的一樣漂亮?”
3月30日,75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曉平大師,應邀來到新川外國語學校,跟學校中學部師生分享扎染知識,被孩子們對扎染藝術的熱愛所感染,學生們像追星一樣,把張曉平圍住合影,索要簽名作為紀念。
張曉平的扎染作品(獲授權發(fā)布)
張曉平是我國扎染領域僅有的兩位國家級傳承人,他父親張宇仲也是扎染藝術國家級大師,師承家風,張曉平的扎染藝術品國內獨步,被多個國家藝術館作為珍品收藏。
當張曉平把自己的扎染作品展示在學生們面前,全場一片驚嘆。
張曉平大師從扎染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從扎染在四川的發(fā)展和流傳等多個方面,對扎染進行了詳細介紹,學術性加上作品的感染力,可謂讓孩子們享受了一場扎染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課。
四川人為什么喜歡扎染?
新川外國語學校扎染課程老師謝雯,正是張曉平的學生,如今在新川校園里傳授扎染藝術。謝老師說,新川的孩子們非常喜歡這門課程。去年,教育部《傳承的力量》欄目組還專程到學校跟蹤拍攝扎染課程,并在央視等主流媒體播出。
張曉平說,扎染起源于黃河流域,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到了東晉時期技術就比較成熟了,唐宋朝達到鼎盛,到了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漢族婦女的衣著。
“扎染的圖案和色彩很漂亮,不僅僅你們喜歡扎染,你們的爸爸媽媽也很喜歡。”張奶奶告訴孩子們,扎染是一種民族文化,在古蜀國被稱為“蜀纈”,當時,川人喜歡養(yǎng)蠶,用蠶絲制作錦緞等送給宮廷,所以,四川的蜀錦也是很有名的。
“但是,錦緞如果都是白色的,就不好看,人們就想到了給錦緞染上其他顏色,最早是把桑葉、桑葚等,做成染料,染在錦緞上,主要是靛藍色,后來才慢慢研究出黑色、紅色、紫色等染出了五顏六色,更加漂亮。”
認真做筆記
扎染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
2006年,經過自貢市和大理市的申報,扎染被正式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曉平奶奶很開心新川的孩子們如此喜歡扎染。“這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無窮,跟很多遺產一樣,也面臨拯救和傳承。”
扎染有各種染料,有各種面料,還有各種扎法,不同的方法扎染出來的作品,效果不一樣。“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美,又有變換流動的現代美,既有水墨韻味美,又有神奇的朦朧美。”張曉平說。
“我出生和生活在自貢。如今,自貢的扎染作品已經作為特色旅游品,銷售到美、法、德、日等國家,國內人雖然都喜歡,但真正參與的人不多。”
新川學生的扎染作品
新川外國語學校高一年級一位男孩說,我只曉得自貢的恐龍和鹽巴,但不知道自貢的扎染還很厲害。“要想染出一幅好作品,是需要事先精心設計和構圖的。”
一位女生說:“聽了張奶奶的講座,我才知道,扎染的顏料有植物染料和化工染料的區(qū)別,才曉得板藍根可以做出藍色染料,五倍子可以做出黑色染料。”
新川學生對扎染等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讓張曉平深感欣慰。她說,我現在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希望給孩子們講講扎染,讓大家都來喜歡它,把這種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
非遺大師走進新川外國語,新川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