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成都市東城根街小學上海研學隊伍來到此次研學的第二站——位于上海市武康路的巴金故居。
在這棟花園洋房里,巴金先生寫出了被海內(nèi)外思想界、知識界、文學界公認為“說真話的大書”:《創(chuàng)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夜》《一雙美麗的眼睛》等譯作及小說。這里交織著巴金先生后半生的悲歡,是萬千讀者心中的文學圣地。
清晨,薄霧散盡,上海灘詩意優(yōu)雅地拉開了一天的帷幕,東小的孩子們迎著朝霞,帶著滿心的崇敬走進了巴金故居。作為巴金小學的孩子,面對巴金爺爺?shù)墓示訒r,那份親切感油然而生。孩子們進入園內(nèi)靜靜等待,并驕傲的向講解員阿姨介紹巴金小學和自己眼里的巴金爺爺。
孩子們?nèi)サ桨徒馉敔數(shù)牟蛷d,巴金爺爺休息的臥室,最后到了巴金爺爺?shù)臅,臨窗的書桌上有一本翻開的厚厚的書,一縷微風鉆進來吹動了書頁,似乎是爺爺顫巍巍的手翻動著書頁,孩子們靜靜地凝望著,仿佛那滿頭銀發(fā),慈眉善目的爺爺就在眼前。孩子們緩緩前行,感受著故居中的點點滴滴,感受著爺爺生前那些動人的過往。
從小洋樓出來,孩子們匯聚在花園里,在美術(shù)老師朱舜嫻的帶領下,運用手中的彩色卡紙,將自己眼中的巴金故居進行了剪貼制作。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是情感觸發(fā)的瞬間激情的呈現(xiàn),黑、紅、白色的卡紙,濃厚熱烈,亦如當時孩子們跨越時空,觸摸巴金爺爺曾經(jīng)的歲月后心中難以抑制的澎湃,一幅幅美麗的作品,是孩子們對于巴老的敬意,也是對于巴金故居最美好的祝愿。
短暫休息過后,研學隊伍走進文人墨客聚集的武康路,感受老上海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體會悠長歷史的滄桑。古色古香的瓦房交接著闊氣華麗的大宅,白色水泥的墻和青苔鋪就的石板路,一切都回到了充滿魅力的老上海,多了一絲嫵媚、氣質(zhì)。一棟棟宅院講述著一段段故事,孩子們?nèi)A聽它與上海的秘密,去嗅探它獨特的味道,癡迷恍惚的沉浸在這上海老街……
不知不覺間,位于五原路的張樂平故居呈現(xiàn)在研學隊伍眼前。張樂平先生被譽為“三毛之父”,其創(chuàng)作的三毛形象影響了幾代讀者,名揚海內(nèi)外。走進張樂平故居,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院門后是一條不長的小巷,巷壁上印著三毛的故事,從流浪、從軍,到新生的美好生活,讓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半個世紀前十里洋場的舊上海。
孩子們走進住宅二樓張樂平的書房,看到陳舊的書桌上擺放著他使用過的筆墨紙硯,書櫥里陳列了張樂平各個時期的漫畫集版本以及生前所藏圖書,墻上還掛著張樂平的遺像。這些有形的物件讓張樂平先生的創(chuàng)作心路變得可觸可感,而他對藝術(shù)的精誠追求更是留給孩子們的無形的精神財富。平凡生活的深切感受,普通民眾的坦誠相知、筆腕春秋、筆耕不輟、方寸丹青、鐫刻永恒。張樂平先生不朽,三毛人物永生。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是此次研學孩子們最期待的目的地之一。其完善的功能、豐富的藏品、先進的展陳技術(shù)、優(yōu)質(zhì)的服務和廣泛的交流,使博物館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現(xiàn)代化綜合性博物館及上海市的文化地標之一。
初見世博館,孩子們感嘆于場館建筑的奇特與巧妙。身處規(guī)模宏大的展廳,孩子們對眼前的每一幕都充滿了好奇。從世博會的起源,到上海舉辦世博會,再到展望未來的世博會,八個常設展廳里都留下了孩子們駐足觀賞、討論交流的身影。他們驚喜地說道:“沒想到世博館里還藏了這么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影像資料和文化遺產(chǎn)。”
除了靜態(tài)的圖片、展品外,多媒體互動設施則更加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實際操作后,孩子們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體驗。世博館內(nèi)濃厚的文化氣息,讓孩子們了解了更多的人文歷史與現(xiàn)代發(fā)明創(chuàng)新,深深地啟發(fā)著孩子們對未來地球家園的思考。
帶著滿滿的收獲,孩子們沉沉睡去。等待他們的將是全新一天的旅程。伴著上海的朝霞,大家再出發(fā)。(賴波 通訊員 馮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