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作為老師,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力量給孩子價值的引領,思想、精神的洗禮。開展好每一節(jié)班會課,會成為孩子們成長道路的臺階。6月12日上午,康嬋、孫鳴兩位曾晉級青羊區(qū)班會賽課決賽的優(yōu)秀班主任,為全校班主任老師再次展示了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
康嬋老師將“共享單車”作為班會課主題。在共享單車已遍及人們視野的今天,由于它的便利之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共享單車,同時也引發(fā)了一系列不良現象。康老師以此為契機,和孩子們一起搜集有關共享單車的資料、社會現象作為班會內容,從觀看短片讓孩子們走近共享單車,再暢所欲言交流調查資料,并加入孩子們的游戲體驗,去表演、去發(fā)現,“單車獵人”的了解更是給孩子們種下了一顆善的種子和文明的種子。
“把話語權給學生”,孫鳴老師以一堂“論自由”的班會課詮釋了這句話。課堂上,孫老師先讓孩子們“自由地論自由”,調動學生情感體驗,接著在“故事里論自由”,孩子們思辨的聲音如同小鳥,在教室里歡快地飛騰。又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論自由”,由此深入到“心靈里論自由”。心自由,則人自由,心靈的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最后在瑯瑯詩歌中,孩子們打開“錦囊”,書寫自己內心的“自由之聲”。
兩位老師分別從“文明”、“自由”兩個核心價值觀出發(fā),從孩子們的生活中攫取素材,剝開價值觀的外殼,在對話中展開孩子們的觀點。
課后,學校邀請到了成都市教科院楊霖副所長,為班主任們分享了如何設計班會課。楊所長從“價值的引領”、“老師的眼界”、“思維的品質”、“兒童的觀點”幾方面講述了對班會課的價值理解。在名往利來的今天,老師的價值觀引領、眼界的寬度、思維的品質,對孩子思維的高度與深度、價值的判斷舉足輕重。
付校和朱校也對班主任們寄予期望,草小西這所房子,充滿詩意和人文情懷,也需要思辨的聲音。愿每位老師都能為孩子的未來點亮一盞燈,讓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真正成為孩子道路上的臺階。(孫林馨 通訊員 羅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