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民族文化,培養(yǎng)孩子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傳承。4月3日下午,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境界校區(qū)二年級三班的家長講壇邀請到龐軼文和江思源兩位同學的媽媽為小朋友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中國風箏歷史課,并在最后一同制作了的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兩位媽媽和同學們一起背誦了《村居》后,開啟了風箏歷史的介紹。
風箏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說到風箏在中國的起源,就不是一件那么簡單的事兒了。風箏起源于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春秋時期的墨子“作木鳶”是最早的準確記載!俄n非子·外儲說》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花了三年的時間制成的木鳶,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兩位媽媽從風箏的起源講起,到風箏在古代戰(zhàn)爭中作為通訊工具的應用,再到近代的風箏藝術文化發(fā)展,一直講到萊特兄弟發(fā)明飛機……一開場就牢牢抓住了小朋友的興趣點,課堂一度陷入激烈的問答討論環(huán)節(jié),大家興奮不已。
此次大家不僅僅要了解歷史,還要同學們動手動腦獨立制作一個風箏。在介紹完風箏的前世今生后,兩位媽媽的帶領下同學們把準備好的竹簽,白布拿出來做好風箏,并拿出畫筆,展開想象在風箏布面上自由涂鴉,放飛夢想。
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結束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拿著手里的風箏圍著兩位媽媽不讓走。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讓孩子們在幼年時真切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魅力,播下對民族文化熱愛的種子,萌生最初的、天真的探索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文化啟蒙。希望每個同學能夠?qū)χ袊鴤鹘y(tǒng)文化保持一顆好奇心,勇敢去發(fā)揚光大,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發(fā)展,去創(chuàng)造和改變世界,讓明天更為美好!(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境界校區(qū))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境界校區(qū),泡小境界,家長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