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都蘊含著獨特的價值體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積淀與精髓。6月9日晚上8點,林華副校長帶領(lǐng)成都市實驗小學明道分校(以下簡稱:實小明道)學習型團隊的老師們圍繞主題“致敬傳統(tǒng),文化傳承”開展了第九次主題學習交流活動,青羊區(qū)教科院教師發(fā)展研究室劉榮芳主任做活動點評。
林華副校長首先致辭,她說:“古人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佳句,有‘迷則有凡,悟則為圣’的名言,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用心、用情、有思、有識,方能在學習、生活、研究、成長中漸入佳境。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們這個學習型團隊中,不斷出現(xiàn)這樣的跋涉者的身影。在我們線上團隊的第九期主題活動中,我們以“致敬傳統(tǒng),文化傳承”為主題開展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研討,期望能以我們的堅持去支撐他人的堅持,以我們自身的追求厚重去充盈他人的厚重。”
周麗莎老師將詩歌專題與當下疫情相結(jié)合,以“文化傳承+情智發(fā)展”為目標,開設了《疫情期間,詩歌帶你看春天》《疫情期間,詩歌帶你回歸田園牧歌》《疫情期間,詩歌帶你體會家國情懷》三個專題的詩詞微課;以“故事+誦讀+繪畫+寫作”的方式,構(gòu)建詩詞學科課程內(nèi)容體系。靈動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促使他們在學習中去思考、去閱讀、去創(chuàng)作。
在這段時間的課程中,靳曉珍老師帶著孩子們涉獵詩經(jīng)、唐詩、宋詞、24節(jié)氣詩、中西方現(xiàn)代詩歌……所學詩歌近50首。靳老師說,讀詩,是厚積;寫詩,是薄發(fā)。在教學中,孩子們也把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烙印在了心中。靳老師還計劃在暑期里繼續(xù)開展詩海暢游課程,從現(xiàn)代詩轉(zhuǎn)入古典詩詞的學習。靳老師為詩歌微課程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希望孩子們能夠浸潤在古典詩詞之中慢慢成長。
牟文超老師說到,疫情期間,林華副校長、吳濤、王薇和牟文超老師組成核心研發(fā)團隊合力研發(fā)明道“親子書法微課堂”云課程,以親子書法學習的形式引導家庭開展“養(yǎng)成式家庭教育”。書法指導教師王薇老師全程用心指導,團隊班主任吳濤老師及時點評鼓勵。一個多月里,學生、家長、老師寧靜書寫,有快樂、有煩惱、有溫暖、有挑戰(zhàn)……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在學生、家長和老師一天又一天的堅持、重復中,林華副校長看到了他們字的改變、狀態(tài)的改變,從他們身上都感受到了“靜水深流”的力量。林華副校長勉勵大家要求真知、做真人!真實的學習、真實的生活,“真”到極致的努力,它們才是生命的力量!
隨后,劉榮芳主任在線與學習型團隊成員進行了交流、研討。劉主任對教師們的研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研究進行了專業(yè)的指導,闡釋了中國古詩詞之于當下的意義,分享了她對小學詩詞教學的理解。劉主任建議老師們在進行詩詞教學時首先應該深刻理解古詩詞的藝術(shù)價值,將之作為中華文明最精華的寶庫,去探索、傳承與獲得。她指出,作為陪伴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成人主體,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把自己作為共學者。劉主任還分享了關(guān)于古詩詞欣賞學習的幾種基本方法——“知人論世法”、賞析內(nèi)容、賞析形式、賞析技巧、共鳴與頓悟。劉主任認為教學古詩詞的老師應該首先熟練掌握一些詩詞賞析基本方法,提升教師自己的藝術(shù)欣賞能力。然后明白,法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把握詩詞的核心要義后可以開發(fā)各種教學方式,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孩子們一起精進,體會古人的閑情和智慧,將詩人當成是生活中的摯友、師長,將古詩詞融入日常生活。
實小明道學習型團隊有專家的引領(lǐng),有同伴的互助,潛心詩書教學的研究,他們將繼續(xù)追求“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狀態(tài),以“靜水深流”的堅持與專注,在教育的一畝三分地上,精心耕耘,守望花開。(賴波 通訊員 周麗莎)
成都市實驗小學明道分校,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課程,成都市實驗小學明道分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